红河县紧紧围绕省级产业园区发展定位,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突破口,通过“育能+暖心+提质”三维组合发力,推动产业工人能力与园区发展能级实现同频共振、同步跃升。
技能培育为产业“强筋健骨”

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牵头组建6家企业技能联盟,围绕焊接、BIM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培训12期,推动园区技能人才占比从35%提升至60%,生产效率提升25%。星盛建材党员技术组自主研发“循环晒场”技术,带动50余名工人掌握核心工艺,实现年增产值2000余万元。红河糖业依托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80名技术骨干,辐射带动3万蔗农向产业工人转型,人均年收入增长75%。此外,“巧工坊”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电工、果树修剪、民族刺绣等10类实用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已培训1061人,就业率达94.5%。
权益保障为发展“凝心聚力”

道源石膏制品公司创新激励机制,鼓励工人参与技术革新,“95后”工人李红江带领团队完成20余项技改项目,实现从实习生到企业股东的成长跨越。园区高标准建设2个“乐业驿站”,配套爱心食堂、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,并开通3条定制通勤线路,覆盖周边5个村寨,有效缩短工人通勤时间,解决后顾之忧。“以前总担心孩子放学没人管,现在驿站可以托管,下班坐班车10分钟就到家,工作更安心了。”工人张秀兰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提质增效为长远“蓄势赋能”

园区建立“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”机制,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月收入较普通岗位高出1000元以上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.6%,产业工人平均工资提高30%,2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,石膏制品、钢管等产品远销东南亚,形成了“工人得实惠、企业增活力、园区提能级”的多赢格局。